这届年轻人,开始流行“重新养自己”

关注
私信
1
收藏
分享

这届年轻人,开始流行“重新养自己”

2月前 · 大众科普

进入2024年,社交平台上关于“重新养自己一遍”的讨论依然热烈。

为什么会想要“重新养自己一遍”,有的人是因为小时候总被打压式教育,内心十分不自信;有的人是因为非常非常想拥有的一个玩具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也没有拥有,成为了心中的执念……

“重新养自己”,就是像父母养育孩子一样,把自己当成孩子一样去对待,好好地疼爱自己,满足自己的愿望,为自己的成长喜悦。

“把自己重新养一遍”的过程,会对人生有哪些改变?“重新养自己”具体又该怎么做?

把自己当孩子重新养一遍

既是投射,也是保护

前不久我们有个朋友,很伤心地说:“无意中试了一下妈妈的手机密码,果然是弟弟的生日。但幸好,我的女儿可以得到我唯一的爱。我不仅要把我自己当女儿疼爱,我也要给我女儿最好的温柔和保护,看着她,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时空里被真心爱着的我自己。”

18岁之前,人的自我认知还是处于逐渐完善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们的性格和心理还是会受到“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老师)的影响,然而这个阶段的重要他人往往又是没法选的,受到伤害的时候往往也是无法反抗的时候。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所幸,我们仍然有机会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后来的朋友、伴侣、家庭,也可以选择让爱在自己新的家庭成员之间流动。把自己当孩子养是一种方式,在爱他人和被爱反馈的过程中治愈自己,也是一种方式。

虽然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无法彻底消除,但成年之后(尤其是成年中期),自我养育的能力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个人能力。放弃寻找理想父母,自己做自己的父母,自己做合格的父母,照顾自己,呵护自己的心灵,重塑自己的人格。

打碎、重塑自己的“社会时钟”

另外,把自己当孩子重新养一遍,不仅是治愈受伤童年的良药,也可以是打破社会时钟的偏见,实现自我成长、自我爱育的一种绝佳方式。

所谓社会时钟(socialclock),指的是每个人的不同阶段在时钟上都有固定的位置,并且都有对应的典型行为——学生就该学习,小孩就该上兴趣班,工作定下来了就要想着婚姻大事,为人父母就要处处为孩子着想没有自我,当大人了就不能再干“小孩”的事……一辈子似乎都是被预先定义好的,一旦你的行为违背了社会时钟,就可能引发自己的焦虑和周围人的质疑。

当你想给自己买一个小时候求而不得的娃娃时,社会时钟也可能在你的脑子里先做一个否定:“这哪里是你这个年龄该干的事?”但当你说:“我是我自己的女儿,这是我给女儿买的。”是不是一下子就感觉轻松、合理多了?孩子不就该无忧无虑地玩么!(就好像我给自己买了个switch,美其名曰是让孩子玩的。)

小时候被看得太紧了,该玩的时光没有玩够,那就去弥补自己小时候的缺憾,把失去的游戏时光找回来。

小时候嘴馋却始终没有吃到的大礼包,也可以自己买回来吃个够。

小时候想要却得不到的芭比娃娃,可以自己买回来做衣服、打扮、收藏。不必一味强调现在已经过了玩乐的年龄了,不用把自己框在“社会时钟”里。

今年过年有一件很有趣的事,鹿老师的小侄女看鹿老师在喝旺仔牛奶,笑着说:“姑姑,你又不是小孩子了,怎么还喝旺仔牛奶呀!”鹿老师故意逗她说:“我喝完‘忘崽’牛仔,就把你们这些小崽崽统统忘掉!我不仅要喝,我还要连喝三瓶!”

我觉得鹿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我刚认识她的时候,她也是一个很焦虑,很遵守“社会时钟”的人,但她现在把社会时钟打碎了,拼出了自己的时钟。她不逼孩子学琴学画,她自己学。有长辈不理解,说:“你现在学这些有什么用?还不如把钱省着给娃学呢!”我家娃说:“妈妈做得很对,妈妈也可以上兴趣班,孩子也可以做饭,大人也可以喝旺仔牛奶,小孩也可以养生。”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重新养自己一遍

不妨试试“自我同情”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内夫(KristinNeff)提出,和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以及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无条件自我接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希望个体在面对挫折、失败时,能够对自己更温柔、更宽容,用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对待自我。研究发现,自我同情更加能够提升心理韧性,降低焦虑和抑郁,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自我同情的构念,“重新养自己一遍”就是自我同情的一种很好的落地应用。

自我同情的一个重要成分就是自我友善(Self-kindness),其要求就是面对人生的不完美,还是要对自己多一点爱怜,而不是回避问题或是继续自我指责。

你已经长大了,不会因为一点小事,甚至毫无理由,就被冷落、忽视、指责、打骂、羞辱、惩罚,现在开始,把自己变成一个温柔的、耐心的、宽容的妈妈,再把自己当作一个懵懂、无辜,等待妈妈怀抱的孩子,对自己做到真正的接纳和宽厚。

具体做法:

1.赞美自己、欣赏自己、喜欢自己

我喜欢我的头发,像海藻一样,喜欢我的牙齿,像贝壳一样,喜欢我的手臂,有强壮的肱二头肌,这些都是我健康、有力量、生命蓬勃的展现。

2.喜欢自己拥有的东西

喜欢自己的台灯、喜欢自己的梳子,喜欢自己的电脑,喜欢所有被我使用过的痕迹,因为那是我认真生活的证明。

3.做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事情

看书、听音乐、独处,认真穿衣,认真装修自己的小屋,天冷了认真地戴围巾戴帽子穿厚厚的衣服,天热了认真地吹空调吃西瓜。真切地感受生活的“值得”。

4.爱惜自己的身体健康

三餐规律、早睡早起、每周锻炼,保持好的状态和体态。

5.照顾自己的情绪

当我感到emo时,我也一样爱自己,奖励自己、安慰自己,疼爱自己,用尽一切办法自己好起来。其反面是自我挑剔,例如:“我对自己人格中不好的部分不那么容忍”。

6.远离消耗自己的人

拒绝无效社交,拒绝让你感到疲惫却又停滞不前甚至人生倒退的人。

当然,凡事都不能走极端,因为有时有人可能会把自我同情变成过度的自我怜悯(self-pity),自我怜悯可能会让人产生错误的归因,进而导致破罐破摔,甚至形成受害者型人格,这些都是不利于自我成长的。

写在最后

原生家庭幸福的人生,就像是在一片稳固的地基上盖房子,也许这栋房子不是很华丽,但却一定会很坚实,能遮风避雨。而原生家庭不幸的人生,就像是在一片根基不稳的地基上盖房子,哪怕外人看起来再光鲜,也有可能被一点风雨以摧枯拉朽之势毁灭。

但不管这个房子坍塌多少次,我们还是可以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坍塌过,再重建。也许比地基牢固的房子花费更多努力,我知道这很难,但我们仍然可以付出这些心血来救自己,因为我们不要由于别人的错,就让自己一直生活在废墟上。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作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热门评论

0/200 (至少8个字)
本文知识看懂了吗?快来一起讨论吧~
刚刚
©2024 小科普 京ICP备20013549号 举报邮箱: admin@xiaokep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