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期食品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不少消费者眼中的“省钱神器”。但同时,也有人对其安全性存疑,甚至认为临期食品是“隐形毒药”。那么,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吃?它究竟是健康隐患,还是理性消费的新选择?
什么是临期食品?
临期食品,是指临近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不同食品的“临期”标准不同,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保质期≥1年:到期前45天为临期
6个月≤保质期<1年:到期前20天为临期
90天≤保质期<6个月:到期前15天为临期
30天≤保质期<90天:到期前10天为临期
保质期<30天:到期前5天为临期
临期食品能吃吗?
可以吃,但有讲究!
保质期≠“最后可食用时间”,而是厂家承诺的最佳食用期限。只要储存得当,临期食品在过期前通常不会变质,仍可安全食用。但需注意以下几点:
看食品类型
可长期储存的食品(如罐头、饼干、真空包装食品):即使临期,品质变化较小。
易腐食品(如鲜奶、酸奶、生鲜肉类):临近保质期时,风味和营养可能下降,需谨慎。
检查包装和储存条件
包装破损、胀气、漏液的食品,即使未过期也不建议食用。
需冷藏/冷冻的食品若未按规定储存,可能提前变质。
感官判断
出现异味、霉变、颜色异常时,即使未过期也应丢弃。
临期食品的优势
价格低廉:通常以5折甚至更低价格出售,性价比高。
减少食物浪费:全球每年约1/3的食物被浪费,购买临期食品有助于环保。
适合特定场景:如短期旅行、聚会采购,可避免囤积浪费。
潜在风险与注意事项
部分食品营养流失(如维生素C、益生菌活性降低)。
某些食品可能滋生细菌(如熟食、沙拉等)。
避免囤积过多,导致吃不完而真正过期。
如何安全选购临期食品?
选择正规渠道(如大型超市、品牌临期食品店)。
优先选择耐储存食品(如干货、冷冻食品)。
购买后尽快食用,避免存放过久。
避免高风险食品(如生鲜、即食海鲜)。
理性看待,按需选择
临期食品既不是“毒药”,也不是万能的“省钱密码”。只要科学选购、合理储存,它完全可以成为减少浪费、节约开支的好选择。但对于易腐食品或敏感人群(如婴幼儿、孕妇、免疫力低下者),建议谨慎购买。
(作者:重庆市九龙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副主任医师 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