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汛期食品安全

关注
私信
1
收藏
分享

警惕汛期食品安全

1天前 · 大众科普

汛期来临,暴雨、洪水等灾害可能会给饮食安全带来隐患。水源污染、食物变质等问题暗藏健康风险,掌握正确的饮食防护知识,才能在特殊时期守护好家人的健康。

一、饮用水“干净”是第一准则

不喝生水,洪水可能携带病菌、寄生虫卵、化学污染物等,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自来水、井水、河水等,极易引发腹泻、伤寒等疾病。若只能用自来水或井水,需先观察水质是否浑浊、有异味。即使看似清澈,也必须煮沸10分钟以上再饮用,杀灭水中的病原体。

二、食材“新鲜”和“来源”要双把关

拒绝“洪水接触过的食物”:被洪水浸泡过的蔬菜、水果、肉类、谷物等,即使冲洗也难以去除深层污染,坚决丢弃。

生熟分开存:汛期气温高、湿度大,食物易变质。冰箱内生食和熟食要分区域存放,避免交叉污染;肉类、海鲜等冷冻食材解冻后需彻底加热,不可反复解冻。

慎买散装食品:路边摊、无遮盖的散装零食可能被雨水污染,购买时选择包装完整、在保质期内的食品,检查包装是否有破损、涨袋等情况。

三、烹饪“彻底加热”是关键

食物烧熟煮透:无论是肉类、蛋类还是豆类,都要加热到中心温度70℃以上,避免因加热不彻底导致病菌残留。

厨具清洁消毒:洪水过后,餐具、砧板、刀具等需用沸水烫洗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晾干后再使用。

剩菜别“将就”:汛期剩菜存放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若有异味或变质迹象,果断扔掉。

四、这些症状要警惕

果出现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可能是食物中毒或肠道传染病,需及时就医,并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同时,要记录饮食情况,便于医生诊断。

汛期饮食安全无小事,牢记“不喝生水、不吃污染食物、彻底加热、勤洗手”,才能有效降低健康风险,平安度过特殊时期。

热门评论

0/200 (至少8个字)
本文知识看懂了吗?快来一起讨论吧~
刚刚
©2025 小科普 京ICP备20013549号 举报邮箱: admin@xiaokep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