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充电宝变“充电爆”!一文看懂“3C标志”→

关注
私信
1
收藏
分享

莫让充电宝变“充电爆”!一文看懂“3C标志”→

1天前 · 大众科普

最近,充电宝安全事故频发,民航局因此推出新规警示:“自2025年6月28日起,无3C标识、标识模糊或被召回批次的充电宝,禁止携带登机。”持续掀起舆论热议,公众开始关注充电宝的安全问题。

其中这个关键的安全标识被大多数人忽视了——3C认证标志。今天小二就带你揭开这个标志背后的安全密码。

充电宝为何变“充电爆”?

电芯质量问题:一些劣质电芯,制造工艺不过关,内部隔膜容易破损,使得正负极直接接触,引发短路。比如部分小作坊生产的充电宝,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电芯,大大增加了短路风险。

外力损伤:充电宝受到摔打、挤压等外力作用,内部线路可能被破坏,造成短路。像不小心将充电宝从桌上掉落,可能致使内部结构受损。

充电电路故障:当充电宝的充电控制电路出现故障,无法有效控制充电过程,就可能导致过充。例如充电控制芯片损坏,不能在电量充满时及时切断充电电路。

长期深度放电:长时间将充电宝电量耗尽且未及时充电,电池内部化学物质会发生不可逆变化,影响电池性能,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爆炸。

外部热源影响:充电宝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或存放,如烈日下暴晒、靠近火源等,内部电池的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产生过多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当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爆炸。

散热不良:充电宝本身散热设计不佳,在充电或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能有效散发出去,导致内部温度过高,也会增加爆炸风险。

3C标志:充电宝的“安全身份证”

3C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是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针对涉及人身安全的产品实施市场准入监管。对充电宝而言,它不仅是合法上市的门槛,更意味着产品通过了一系列安全测试:

电芯安全性:耐高温、防短路、过充保护等测试;

结构可靠性:外壳抗压、阻燃性能评估;

电路保护机制:多重防护电路有效性验证。

如何辨认真伪3C标志?

如何避免充电宝爆炸?

正确使用与存放

避免过度充放电:不将充电宝长时间连接电源充电,充满后及时拔掉;也不要等电量完全耗尽才充电,尽量在电量剩余20%-30%左右时进行充电。

防止外力损伤:使用过程中轻拿轻放,避免摔打、挤压充电宝,不要将其放置在重物下。

远离高温环境:不要在高温场所使用或存放充电宝,如不要将充电宝遗留在高温的车内。在正常室温环境下使用和存放,能有效降低风险。

定期检查:定期查看充电宝外观是否有鼓包、变形、裂缝等情况。若发现充电宝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妥善处理。如充电宝出现鼓包,说明内部可能已经出现问题,继续使用很危险。

如遇充电宝爆炸,如何自救?
自救方法

迅速远离:一旦充电宝爆炸,第一时间快速远离爆炸地点,避免被爆炸产生的碎片击中,或受到后续可能的火势伤害。例如在室内,尽快跑到另一个安全的房间并关闭房门。

保护身体:用手臂护住头部、颈部等重要部位,防止爆炸碎片造成伤害。同时尽量下蹲或趴下,降低身体重心,减少受伤几率。像在狭小空间内,利用身边如桌椅等物体进行遮挡防护。

若身上衣物因爆炸起火,不要奔跑,应立即就地打滚,压灭火焰。或者用厚衣物覆盖火苗,隔绝空气灭火。比如在户外,可利用草地等面积较大且平坦的地方打滚。

若受伤,自行用冷水冲洗伤处20分钟以上(也可以用冷水毛巾持续湿敷,尽量不要用冰块防止皮肤冻伤),可以达到止痛、消肿、减少瘢痕后遗症的效果。

后续处理

确保安全并报警:撤离到安全区域后,要确认周边环境安全,无其他危险因素。若有人受伤,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拨打119火警电话,告知爆炸具体位置及现场情况,如是否有烟雾、火势大小等。

切勿触碰残骸:不要轻易触碰爆炸后的充电宝残骸,避免触电或被尖锐碎片划伤。残骸可能还存在电池泄漏等潜在危险,等待专业人员处理。

疏散人群:如果在人员密集场所,应协助现场工作人员疏散周围人群,设置安全警戒线,防止其他人靠近危险区域。

如何选购和使用充电宝?关键细节别忽视

选择正规产品

购买有品牌保障、通过相关质量认证的充电宝。正规产品在电芯品质、电路设计及安全保护方面更可靠,经过严格质量检测,安全性较高。

使用规范:细节决定安全

环境控制:存放于通风干燥处,远离高温(如暴晒的车内)及火源

充电管理:避免过充,充满及时断电;勿用劣质充电头

定期检查:发现鼓包、异响、过热立即停用

寿命意识:超期服役风险激增

充电宝侧面常印有可循环使用年限标识。超过年限后电池性能退化,易出现异常,务必及时更换。

安全无小事。一只通过3C认证、规范使用的充电宝,才是真正的“续航神器”;而忽视这些细节,它便可能成为随身携带的“燃烧弹”。下次拿起充电宝时,不妨多看一眼它的标识和状态——莫让“充电宝”变“充电爆”!

审核专家:刘振奎,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文渊实验学校互动式科学实验室负责人;冯小平,台州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叶春江,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衢州医院(浙江衢化医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

撰稿:朱冰睿 DeepSeek

热门评论

0/200 (至少8个字)
本文知识看懂了吗?快来一起讨论吧~
刚刚
©2025 小科普 京ICP备20013549号 举报邮箱: admin@xiaokep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