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实力不足,还是运气不好?其实是你的大脑在悄悄帮你找借口

关注
私信
1
收藏
分享

是实力不足,还是运气不好?其实是你的大脑在悄悄帮你找借口

1月前 · 大众科普

你是否常常觉得自己努力工作,却没得到应有的回报?比如,拼命完成一个项目,却觉得奖金不如预期,或者在生活中付出很多,却总觉得别人的运气更好,事事顺心。实际上,这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感觉,可能与我们内在的心理机制有关,即“自我服务偏差”,它常常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心理偏差到底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

什么是“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是一种认知偏差,即我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或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或他人。例如,某位驾驶员在避开交通事故时,可能会把这一情况归功于自己的高超驾驶技术;但如果发生了车祸,他则可能会把责任推到天气不好、路况糟糕或车辆故障上。

这种偏差其实是我们用来保护自尊心的一种心理机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保持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成就。假如将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或能力不足,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沮丧、自我价值下降。相反,若我们把这些负面结果归因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不仅保护了自尊心,还让我们更容易从挫折中走出来,重新建立自信。

自我服务偏差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很常见。例如一名员工可能会觉得自己因为市场行情不好或老板偏心才没有拿到更多奖金。相反,如果拿到了不错的奖金,就会认为这是自己工作努力、能力强的结果。在这种偏差下,我们倾向于夸大自己的贡献,而忽视环境的影响,从而对回报产生不切实际的预期。一旦结果不尽人意,我们就会认为是外界“对我们不公”,而不是我们对结果的评估出现偏差。

为什么自我服务偏差如此普遍?

本质上来说,自我服务偏差是人类内在的一种自尊保护机制。每个人都希望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认为自己能力出众。在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如果能将责任推到外部环境上,心理负担会减轻,情绪也更稳定。研究表明,这种归因方式确实能帮助我们快速恢复信心,尤其是在频繁遇到失败的情况下,这种偏差甚至成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使我们不会轻易放弃努力。

而从大脑的注意力和记忆机制来说,当我们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时,大脑会选择性地记住那些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信的原因,而不太关注其他因素。因此,我们很容易忽略外部的支持条件。例如,某人获得了一个大奖,他可能会更关注自己的努力,而忽视了幸运因素。而当我们遇到失败时,大脑会自动寻找外部原因,把一些不利条件扩大化,从而形成了自我服务偏差。

此外,心理学研究还发现,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我们对公平的感知。对于同一件事情,例如绩效奖金,当我们处于愉快的情绪时,往往会更倾向于觉得奖金是公平的,而在愤怒或不安的情绪中,则更容易感到不公平,从而发生认知上的偏差。

如何避免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的坏处就在于可能让我们失去客观判断,甚至阻碍个人成长。因此,学会管理这种偏差,对我们的工作与生活都有帮助。以下这几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有效避免服务偏差。

1. 正视自我,接受缺陷

人无完人,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是自我成长的第一步。当我们在某件事情上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不妨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而不是将一切归咎于外部环境。主动反思,能帮助我们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更好地提升自我。

2. 注意情绪对判断的影响

在情绪波动较大时,不要急于评估事情的公平与否。可以尝试让情绪平复后,再客观地分析。愤怒或不安时的判断,往往会带有偏见,不妨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法先平静情绪,再去做判断。

3. 多元归因,保持客观

尝试多元归因,不要过于自信或自责。比如,当我们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可以承认自己的努力,但也要考虑到外部的资源、他人的支持等客观因素。同样,当遇到失败时,可以既考虑到环境因素,也反思自己是否还有可以提高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方学梅,陈松.不确定性、情绪对公正判断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2,35(03):711-717.

[2] Shepperd, J., Malone, W., & Sweeny, K. (2008). Exploring causes of the self‐serving bia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2), 895-908.

作者:陈宇峰

审核:杨小洋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热门评论

0/200 (至少8个字)
本文知识看懂了吗?快来一起讨论吧~
刚刚
©2024 小科普 京ICP备20013549号 举报邮箱: admin@xiaokep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