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枯中毒为什么这么可怕?喝了百草枯,真的没救吗?

关注
私信
1
收藏
分享

百草枯中毒为什么这么可怕?喝了百草枯,真的没救吗?

2年前 · 大众科普

划重点

★ 大多数百草枯中毒者,会清醒地走向死亡,过程很痛苦。

★ 虽然百草枯中毒有抢救成功案例,但太需要运气。

又有人百草枯中毒,送去抢救了……

图虫创意

这种令人揪心的新闻,每年都会发生好几起。百草枯中毒有多可怕?除了死亡率极高且没有解药外,它的作用并不迅速,但带给人的伤痛丝毫不轻,有人形容它像“一场缓慢的活埋”,也有人直言“喝百草枯就是你有充足的时间后悔,却几乎没机会生还”。那么,百草枯中毒为什么这么可怕?喝了百草枯真的没救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01

作为除草剂,百草枯真的敬业

先从百草枯说起吧,很多农药的名字都起得直白易懂,像什么“敌百虫”“扑草净”等等,一听就知道是干什么的,百草枯也是如此,一听就是厉害的除草剂,而且它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图虫创意

百草枯(paraquat,PQ) ,它能够高效地破坏叶绿体,终止光合作用,以此杀死杂草。喷洒百草枯后,2-3小时内就能见到杂草变黄,起效非常迅速。

而且百草枯还比较耐雨,下雨时也不太耽误喷洒。此外,百草枯虽然凶名赫赫,但其实它还挺环保,一旦接触土壤,会在金属离子的作用下迅速钝化失效,并不会污染土壤。也难怪它深受农民喜爱,被广为应用了。

不过,这么好的除草剂,在我国可以说已经被彻底封杀了,原因正是因为它对人的毒性。

02

对人来说,百草枯太毒了

未稀释的百草枯水剂多为20%的溶液,绝大多数一时冲动喝下百草枯的患者,喝的都是这种药。这个浓度的百草枯,口服致死量是5-15ml。形象一点说,咱们平时喝白酒用的那种小小的酒盅,大约一盅就是5ml左右,1-3盅百草枯就有性命之忧。而成年人平时喝水,一口至少都有30ml。所以像那种气头上拿起百草枯咕咚就是一大口,或者吨吨吨连着喝的,抢救起来难度就很大了。

这么小小一管就有15ml了 | 图虫创意

前文说过,不像很多沾者立毙的剧毒物质,百草枯起作用并不快,很多喝了百草枯刚送到门诊急救的病人,一开始只会出现一些黏膜损伤,甚至还能面色如常谈笑风生。但很快,患者就会出现肺部病变比如肺水肿、出血,摄入百草枯剂量大者,常会在1-3天内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而摄入剂量小的,也常会在1-2周内出现肺纤维化,而这会严重影响肺的气体交换功能,最后病人多会非常痛苦地死于呼吸衰竭。

百草枯主要伤害肺,但其实除肺之外,百草枯还会损伤人体几乎所有的系统,很多中毒者也会发生严重的肝肾损害,重症患者也会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糟糕的是,百草枯对人的毒性这么大,却没有特效解药,只能通过催吐、吸附、血液灌流等方式尽可能清除体内的百草枯,及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等方式对症治疗,并精心照料患者,来抓住一丝生机,部分患者甚至需要移植肺。

图虫创意

总之,一旦喝了百草枯,那真的是凶险万分。因此,与其在医院竭尽全力从死神手里抢人,不如干脆让人不要喝——这个思路虽然没错,但遗憾的是操作起来很有难度。

03

让人远离百草枯,怎么这么难

先说说百草枯厂家的努力。

为了避免群众误服百草枯,厂家往百草枯水剂中加入了墨绿色的染料和臭味剂,还加了催吐剂,让人看了闻了就难受,喝了也会吐出来。可惜,对于气晕头的人来说,这并不十分管用。

之后,还有厂家开发出了胶剂的百草枯,使用时需要花很长时间溶解,厂家觉得这样就能避免因激情喝药自杀了,但还是有人非常冷静地配制百草枯溶液然后服毒……

除此之外,百草枯即便是在正常使用时,如果没有做好防护,也有可能经皮肤或呼吸道引起中毒。

考虑到百草枯对人毒性极强,作为农药又容易弄到,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限制百草枯的生产和使用。其中最近也最重要的两次,一是2016年7月1日期禁止百草枯水剂在国内销售和使用,二是2020年9月26日起,禁止百草枯胶剂在国内销售和使用,至此,百草枯正式在我国退场。

来自微博

那么问题来了,禁都禁了,可这都2022年了为什么还能看到近几个月有百草枯中毒的新闻啊?

原因可能在于百草枯效果确实好,以至于一些不法商家会钻空子,将百草枯加入别的农药或者直接将百草枯换皮销售,此外还可能仍有库存的百草枯。但随着管理的规范,相信以后这样的事件肯定会越来越少。

说了这么多沉重的话题,最后再来点希望吧。百草枯虽然对人的毒性非常强,但中毒者也不是全无生机,事实上,喝百草枯后成功抢救的案例是有的,但需要很大的运气。根据一项对26例致死剂量百草枯中毒患者成功救治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如果病患年轻力壮、喝药较少、催吐及时、治疗得当的话,是有机会获救的。因此,一旦出现口服百草枯的病例,应迅速送医,不放弃一丝一毫抢救的机会。

作者 | 丁 崝

审核 | 汪 茜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师

责编 | 丁 崝

本文由“科学辟谣”(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版权图库的图片,不授权转载。

来源:科学辟谣

热门评论

0/200 (至少8个字)
本文知识看懂了吗?快来一起讨论吧~
刚刚
©2024 小科普 京ICP备20013549号 举报邮箱: admin@xiaokep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