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东北的体育课,想直接去参加冬奥会

关注
私信
1
收藏
分享

上完东北的体育课,想直接去参加冬奥会

2年前 · 大众科普

在来到东北上学之前,大部分人很容易忽略体育这门课程的多样性。

当这里被冬季的冷空气加持为完全体状态,山海关外的浪漫就会逐渐显露,每节体育课都将加深人们对林海雪原的基本认识。

穿上冰刀鞋的那一刻,就会发现这片土地原生的细致与关怀,连怎么玩都替人们想好了。

地理环境一直都让这里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不经任何加工,也代表某种平等。

当地人民比谁都懂得因地制宜才是符合事物规律的发展之道,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别管平时上课是跑800米还是打太极拳,到了冬天就得滑冰。

跟一般的体育课不同,东北地区的课程显然更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顺应天时在这里属于传统技能。

体育老师通常都掌握着符合地域的教学方式,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分享出特有的生活经验。

外地学子们经常在第一个寒假来临之前,就能深入体验到这种智慧带来的福利,要知道在一些东北的大学里滑冰是必修课,没通过考试是不能毕业的。

“有个哥哥滑冰课挂了,毕业是在夏天,冬天回来补考才有的毕业证。”

“速滑的动作、压道都要学,我们当时期末考试就是两人一组,滑100米,根据动作和速度打分”

对于头一回经历的人来说,上一次体育课就会打开一次新世界的大门。

不少人都曾表示在课上充分认识到了自己身体的可塑性,经历中包括且不限于当场劈叉、翻跟头、刹不了车,以及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反复摔倒等各类杂技技巧,充满趣味性。

堪称痛并快乐着的典范

“大学在黑龙江读的,滑冰是大一大二的必修课,第一次滑摔得连亲妈都不认识了,最后被俩同学一左一右架出了滑冰场。”

“当时我就学会了一句东北话,从此明白什么叫四仰八叉。”

“我们都是穿花滑那种短刀冰鞋在操场边缘跌跌撞撞的,然后有几个体育老师全套速滑装备在中间嗖嗖的滑。”

老师们自然是永远都对学生充满希望,他们总是告诉每一位同学,只要认真学习,人人都能发现冰雪运动的魅力。

尤其是在看到其他同学的玩法之后,一般都会更加确定这个想法。

图片来源:东北石油大学

作为具有东北特色的课程,有人说它相对难以上手,但又是当地大学里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只要学会就再也放不下了。

比如一位掌握了其中诀窍的朋友说,入冬之后他每天早上都要先去滑冰,滑上一两个小时再去吃饭上课,生活相当充实。

滑冰课催生出了大量冰雪运动的民间高手,这项活动常年保持着足够高的吸引力,在当地大爷大妈看来,跳广场舞也远没有滑冰过瘾。

一旦进入了这样的语境,多冷的天气都不再是问题,结冰就象征着快乐的开始。

曾有人透露自己就是为了它才选择报考了东北的大学,毕竟不是哪都能随便搞出一片操场那么大的滑冰场,还是全天免费的。

“冬天的体育课只能选滑冰,每年学校都给浇冰场,还给买冰刀,上体育课可以免费租。”

“很多来自南方的同学都学会了,会滑的带冰刀去滑,不会滑的上去用脚出溜着也要滑。”

“有的地方还有滑雪课呢,还记得我们学校在人工湖上整了一个场地,以桥为界,半冰半雪。”

进入冬天的东北,随便一处空地就能被浇成滑冰场,这就像是黑土地的另一种馈赠,可以看出文体生活方面的事同样在它的关怀范围之内。

一些高人早已充分理解并发展出了独门绝技,哪怕夏天时是一片草,冬天也能在上面滑冰。

坊间传言他们是悟出了寒冰法则的炼金术士,只要愿意,随手一挥即可点化出一片高质量的冰上赛道。

在东北朋友的介绍中,冰场都是冬天现浇的,除了要使用自制的浇冰车,每天晚上还得泼水打平,绝对是个技术活儿。

首先在温度上就有要求,晚上零下20度,白天零下5度的时候,才是浇冰的最佳时间。

等到了日子,在浇冰车上的水桶里装满水,车后面带着一根水管,水会像淋浴一样流出来,走过的地方形成冰道,之后一次一次的循环往复。

最后还要再经过打磨,把残留的冰缝填平,防止冰刀被卡进去。

要想把场地做的合格,不是随便泼水那么简单,根据媒体报道显示,使用浇冰车本身就已经很有讲究:

“天越冷结冰速度越快,水流要小,不然还没来得及漫开就冻住了,反之就要加大水流,水会自然变成一个平面。”

“并且它不是个一次性行为,每天都需要持续浇冰保养,滑的人越多,被冰刀带起的碎冰碴就越多,需要及时清理,不然后面的冰就浇不匀了。”

有的地方还会配合使用温水浇,水里还要加牛奶,让冰面有弹性不裂口,可以满足专业比赛的需求

据说很多东北体育老师的操作水平已臻化境,还存在只用水管就能浇出冰场的隐藏高手。

很难说清这里对冰上运动的热爱,但经历过滑冰课洗礼的人,都会理解什么是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

事实上远不止大学的课程,当地孩子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熏陶了。

有位黑龙江的朋友表示,他从上小学前就开始滑冰玩,一直滑到上高中。

“别的地方不知道,我们那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就有冰雪运动,一些城市都是把滑冰纳入中考的。”

 

而早在2006年,哈尔滨的学校们就给滑冰场赋予了“免费共享”的概念。

这时就更容易明白,为什么一所哈师大附中里就能走出9位冰上项目的世界冠军了。

“我小学中学时每年冬天体育老师都会给我们浇冰场。当时觉得很正常,现在想想天那么冷,每年都是老师一个人浇出来的,就为了给孩子们上免费的滑冰课,真的很感谢他。”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这种长久以来的学习和大自然的鼓励之下,东北人民已经参透了与寒冷共存的奥秘。

在他们看来到冰上玩基本跟回家差不多,难免有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出生就点满了滑冰天赋。

当然也有个东北朋友告诉我,这其实是个必备的生活技能,掌握重心,借力打力,是能用来保命的。

毕竟在东北最滑的时候,长出翅膀来也没用。

他说如今很多学校不止有滑冰课,还有冰球、冰壶、滑雪这几类,包含了更多发展方向,大家都想为冰雪运动事业出一份力。

但他也总会对此感到遗憾,至今没等到自己发光发热的机会。

“我认为如果打雪仗能成为冬奥会项目,没有人能赢过东北人。”

资料参考:

走近冬奥 | 从6到135!这座东北城市7年间冰场多了20多倍——新华社客户端

没有报酬+自费买工具!这位沈阳大爷5年冬天清晨都义务做这件事…… ——沈阳日报

操场变冰场 浇筑冰雪梦——东北边陲县城小学里的快乐剪影——新华网

来源:不相及研究所

热门评论

0/200 (至少8个字)
本文知识看懂了吗?快来一起讨论吧~
刚刚
©2024 小科普 京ICP备20013549号 举报邮箱: admin@xiaokep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