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是臭了点,闻闻就习惯了

关注
私信
1
收藏
分享

臭是臭了点,闻闻就习惯了

1年前 · 大众科普

有一个词叫“感同身受”,但世界上多的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事情。比如人的嗅觉就各有各的脾气,有的人闻不到自己的脚臭或狐臭,但周围的人却被熏得受不了。

关于嗅觉的神奇之处,还有古人说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鼻子也会感到疲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嗅觉的神奇之处。

来源|unsplash

1

嗅觉疲劳真的存在吗?

人们之所以能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确定一些事物,很多时候这种判断是依靠嗅觉来实现的。

在人类鼻腔后方的嗅上皮上,分布着用来感知气味的“嗅球”。空气中有味道的微粒分子进入鼻子刺激嗅上皮细胞,然后产生电信号,接着通过神经元把电信号一路传导,先是传到嗅球,再传到大脑。你闻到气味之时就是大脑接收到信号的时候。

来源丨新闻图片

但是很多时候信号的传导并不十分准确,具体表现为生活中,有体味的人无法感知到自己身上的异味,长久处在花园中的人也没法迅速判断出香味……如此这般的现象被形象地称作“嗅觉疲劳”。

具体来说,一般情况下,受体细胞(鸟嘌呤核苷酸蛋白偶联受体)上的特定蛋白质上附着气味分子时,钠离子和钙离子会内流入细胞,且在细胞膜上产生电位差和可感知的冲动(去极化)。钠离子和钙离子内流的通路,就是环核苷酸门控离子通道(感受器细胞将外界电磁信号或化学信号转变为细胞内电信号,在这个过程中,控制感受器细胞产生阳离子内流,进而产生生物电信号)。

人们持续处在一个环境下,闻到某种气味时,嗅觉神经元响应气味并去极化后,G蛋白(能与鸟苷二磷酸结合,具有GTP水解酶活性的一类信号传导蛋白)介导的第二信使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浓度,然后打开环核苷酸门控离子通道。接下来,钙离子的快速内流将引发化学级联反应触发嗅觉疲劳,导致环核苷酸门控离子通道关闭并使类似的气味分子无法再激活受体,不再发送电信号使大脑感知嗅觉。

来上两块臭豆腐,也就闻不到臭味了

来源丨pixabay

也就是说,嗅觉疲劳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嗅觉神经反复受到同一气味的刺激,同时如果气味浓度也没有变强,与该分子相关的受体由于一系列级联反应逐渐不能再被类似的分子激活,大脑对此味道的兴奋度也在降低,反应变慢。所以久而久之,一些人就闻不到自己身上的味道,也无法迅速对香和臭做出反应,所谓“闻着闻着就习惯了”。

实际上这是进化的结果,可以令我们的身体对持续刺激变得不敏感,以防止神经系统的过度负荷,从而回应不同寻常的、特殊的、新的刺激。要想解决嗅觉疲劳问题也很简单,只需要去到一个新环境中就可以。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待久了,可能会一时不闻其香,但只要出去一会儿重新进入,鼻子就又可以迅速捕捉到花香了。

2

嗅觉缺失又是什么?

除了嗅觉疲劳外,近年来关于嗅觉缺失的问题也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春风花草香”、“晚瓜有余馨”,嗅觉是人们感知万事万物的工具。但是也有一部分“嗅觉缺失症”患者,缺少了这样的能力。

这一人群要么缺乏正常的嗅觉,要么无法感知气味。一部分人的嗅觉缺失症可能是暂时的,也有一些人终其一生都被此困扰,比如创伤性嗅觉缺失症。导致嗅觉缺失症的病因有许多,包括鼻黏膜炎症、鼻腔被堵塞、大脑颞叶受损等后天因素,也有人天生就缺乏嗅觉。

来源|unsplash

这一病症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普通一点是给生活带来了不便,他们无法感受到沁人心脾的香气,在饮食上也缺乏对“香”的感知。

更有甚者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嗅觉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规避风险,闻到煤气味时,正常人会迅速做出反应;闻到食物变质的怪味,人们会将其丢弃。但是有嗅觉障碍的人,无法依靠嗅觉辨别、规避这样的风险。

闻不到煤气泄漏的味道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来源丨pixabay

此外,这一病症会诱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许多患者为了融入周围的环境,会隐瞒这一事实,甚至假装自己可以闻到味道。嗅觉障碍的人非常在意自己的体味,通常会伴有社交焦虑症。无法在人际交往中发挥嗅觉的作用,需要依靠别人帮忙辨识气味,缺乏自主权令他们颇为困扰,频生挫折感,且这些心理方面的困扰会持久存在。

来源丨pixabay

当前已经有研究表明,嗅觉缺失症会增加患者的压力及抑郁水平。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嗅觉障碍的群体抑郁及焦虑的比例更高,在这些人中,高达92%的人面临进食困难,57%的人被孤立过,54%的人有人际交往障碍,45%的人感到焦虑,43%的人有抑郁。同时,女性患者在社会和家庭功能障碍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较男性更多。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群体,关注、关怀嗅觉障碍人群不可或缺。

嗅觉是人类极其重要的感官,许多事物都会散发出独属的味道,我们可以依靠气味来分辨。在人们感知气味的体验中,每一刻都是个人专属的嗅觉记忆。

热门评论

0/200 (至少8个字)
本文知识看懂了吗?快来一起讨论吧~
刚刚
©2024 小科普 京ICP备20013549号 举报邮箱: admin@xiaokep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