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鲸沉没,有鲸搁浅,鲸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关注
私信
1
收藏
分享

有鲸沉没,有鲸搁浅,鲸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2年前 · 大众科普

有的鲸死了,

坠入深海,历时百年,

化作生命的绿洲;

有的鲸也死了,

却搁浅沙滩,

在一声爆炸中匆匆散场。

同样都是鲸,

在死后却有着如此不同的结局,

不由得让人感叹一句:

茫茫大海,谁主沉浮~

(图片来源:www.nhm.ac.uk

漂浮的鲸与沉沦的捕鲸业

还记得上期为你讲述的关于死亡与新生的鲸落故事吗?它让我们在感叹生命之温柔的同时,也开始了新的思考:

鲸死后,是沉没,还是漂浮?

对于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或许是捕鲸人。

在捕鲸人眼中,有一类鲸是最适合的猎杀对象。它们动作缓慢、性格温顺、易于猎杀,且不同于大部分鲸类,它们在被捕杀后并不会沉入海底,而是漂浮在海面上,可以被方便地收取。这类鲸叫做露脊鲸,也就是捕鲸人中口口相传的“right whale”。

捕鲸人在猎杀露脊鲸

(图片来源:Library of Congress)

但这种所谓的“正确”仅仅相对于捕鲸人而言,对于露脊鲸来说,这种“正确”或者“合适”甚至导致了族群的灭顶之灾。由于几个世纪以来的肆意猎杀,露脊鲸的种群数量已大为减少。其中,北大西洋露脊鲸和北太平洋露脊鲸因数量过于稀少,已经分别被 IUCN 评估为极危和濒危物种。

极危的北大西洋露脊鲸

(图片来源:NOOA’s Fisheries)

此外,还有一类鲸也为捕鲸人所偏爱,那就是抹香鲸(Sperm Whale)

不同于性格温顺且游动缓慢的露脊鲸,抹香鲸动作敏捷,还会撞击船只,捕杀难度相对较大,但这两类鲸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身体的平均密度小于海水,死后并不会沉入海底

具体而言,露脊鲸死后漂浮是因为体内那厚厚的鲸脂层,研究表明,露脊鲸的体重中大约有40%都是鲸脂,且身体的脂肪层厚度会随着露脊鲸年龄增长和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大家可以看一看露脊鲸身体不同位置的脂肪层厚度,再看看瘦瘦的自己,是不是立马又充满了干饭的动力?

 露脊鲸不同部位的脂肪厚度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类似的,体内丰富的鲸脂同样也是抹香鲸死后漂浮的原因之一,但不同于露脊鲸,抹香鲸还有一个调节沉浮的绝技。

和很多流线型的鲸不同,抹香鲸拥有一个大得出奇的脑袋,约占体长的1/4至1/3。这个大脑袋里存储着固态和液体共1000多升的鲸脑油(Spermaceti)

抹香鲸头部的构造,鲸脑油主要储存在脑油器(Spermaceti Organ)和小脑油仓(Junk)中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有研究认为抹香鲸脑袋里的鲸脑油是其调节自身上浮和下潜的关键。抹香鲸可以通过增加局部血液的流量或吸入冰冷的海水来调节头部的温度,进而让鲸脑油溶解或凝固,从而改变比重,调节身体的浮力。

当然,捕鲸人并不关心这些,他们只知道鲸脑油比起鲸脂燃烧起来异味更小,更能卖得上价,而且一些抹香鲸体内还有更加珍贵的龙涎香,对他们而言,抹香鲸代表着财富

鲸脑油蜡烛

(图片来源:Nina Hellman Marine Antiques)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鲸脑油蜡烛照亮了捕鲸业的前路,但一个产业的兴起和消亡往往不由自主,就像死去的抹香鲸无法调节身体的沉浮,兴盛一时的捕鲸业最终还是走向了没落。

抛开这些题外话,肯定有细心的朋友会问,新闻上那些搁浅在沙滩的鲸尸,可不仅仅是这两类,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茫茫大海,谁主鲸尸沉浮?

事实上,鲸类尸体在海中的沉浮,取决于其身体的平均密度和海水密度的实时比值:

对于身体平均密度高于海水的鲸类,如果其死后身体密度出现了变化,就不一定会沉入海底,而是会漂浮在海面之上,随后被海浪冲到岸边,在“砰”的一声中突然爆炸,或者随着洋流漂向远海,并在漂流的过程中慢慢分解;类似的,身体密度低于海水的鲸类,死后也不是一定就不会沉入海底。

鲸搁浅在沙滩上

(图片来源:lithub.com)

具体而言,对于一具鲸尸来说,其命运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其中生物因素主要指的是鲸尸体内的微生物种类,一些微生物分解尸体会产生大量气体,这直接影响了鲸尸的膨胀。非生物因素则种类繁多,包括其死亡的地点(沙滩、海面、海中)、环境温度(气温、水温)、压力、潮汐和洋流、以及风向等等。

在上述这些影响因素中,鲸尸体内微生物的活动对于鲸尸的命运十分重要。在此前对鲸落进行介绍的文章中,大家是否留意到这样一个细节:

“格雷格·劳斯教授在准备将玫瑰花蕾沉入海底时,鲸的喉咙处鼓起了一个气泡,这使得鲸不再下沉,直到气泡带着内脏碎片从玫瑰花蕾口中冒出时,鲸尸才缓缓下沉。”

这种尸体膨胀的现象其实十分常见,搁人身上,就是一种叫做“巨人观”的尸体现象。说白了就是尸体内数量惊人的微生物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使得尸体像充气的气球一样发生膨胀,便形成了所谓的“巨人观”。如果产生的气体太多,鲸尸甚至还会发生“鲸爆”,内脏和体液伴随着气体剧烈喷出,怎一个酸爽了得~

沙滩上发生的“鲸爆”,体液和内脏随着爆炸剧烈喷出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注意!前方高能预警

鲸爆动图来了 

↓↓↓

研究表明,在鲸尸中,微生物分解尸体产生气体的过程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大家都知道低温下微生物的分解活动一般都比较缓慢,如果身体密度大于海水的鲸类在一定深度的海水中死亡,那大概率只能沉入海底,形成鲸落,滋养深海的荒漠;相反,如果鲸在温度较高的浅海或者海面死去,那在微生物的活动下,就容易浮出海面,但随着海浪的机械作用,或者清道夫们的分尸,鲸尸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气体泄漏而出,该沉的还是得沉入海中。

鲸尸结构完整性被破坏后开始下沉

(图片来源:audubon.org)

此外,一项对鲸尸体温的研究表明,在死亡24小时后,鲸尸的温度会从 37–38°C 上升到 41°C,并在2 到 3 天后达到 48°C。在这个过程中,鲸尸体内的鲸脂会发生自溶,并产生难闻的气体。进一步,随着温度升高,脂肪细胞破裂,油脂从组织中泄漏,这会降低鲸尸的油脂含量,使得鲸尸的浮力和绝缘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露脊鲸也有可能沉入海中。

鲸尸的命运及其影响因素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总而言之,只要鲸尸没有在洋流、海风的作用下搁浅在岸上,那不论情况多么复杂,鲸尸无非就是在海中飘飘荡荡、浮浮沉沉,最后的归宿都是沉入海底。但只有当一些身体平均密度大于海水的鲸类在一定深度的海水中死去时,才有比较大的可能会完整地沉入海底,形成鲸落。

百年过后,仍是宝贵的“财富”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鲸类给我们带来了光明,但随着煤油、汽油等能源的发现,鲸油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鲸类再也不用为身上的鲸脂而恸哭哀号了。

鲸们举杯欢庆石油的发现

(图片来源:wiki commons)

当人们不再需要鲸脂来照亮黑暗,不再需要鲸须来制作束身胸衣,搁浅在岸上的庞大鲸尸是否就毫无用处了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经历了数百年时光的变迁后,搁浅的鲸尸用另一种方式,照亮了科研的道路,同时也守护着更多的海洋哺乳动物。

尽管国际捕鲸委员会限制了各成员国的商业捕鲸活动,但兼捕(指渔业中一种不可避免地捕获到非目标种类或不符合要求的目标种类渔获的现象)对鲸类带来的伤害仍不可否认。

死于兼捕的座头鲸,尸体搁浅在岸上

(图片来源:expressandstar.com)

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和分析,研究人员得以推断搁浅在岸上的鲸以及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具体死因,并确定导致鲸类被兼捕具体涉及的渔业,从而精准地对这些渔业的渔具进行调整,以减小兼捕对鲸类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影响

不仅如此,这些基础数据对于了解海洋哺乳动物种群的健康,以及死亡率的变化也至关重要,进而可以对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的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

或许鲸类生而温柔,无论沉没还是搁浅,都愿在生命的尽头给自然以最深的爱。而我们呢,是否也能回以鲸鱼多一份温柔,多一分爱?

参考文献:

[1]Moore, M. J., Mitchell, G. H., Rowles, T. K., & Early, G. (2020). Dead cetacean? Beach, bloat, float, sink.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7, 333.

[2]Peltier, H., Authier, M., Dabin, W., Dars, C., Demaret, F., Doremus, G., ... & Ridoux, V. (2020). Can modelling the drift of bycaught dolphin stranded carcasses help identify involved fisheries? An exploratory study.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1, e00843.

[3]Reisdorf, A. G., Bux, R., Wyler, D., Benecke, M., Klug, C., Maisch, M. W., ... & Wetzel, A. (2012). 

[4]Float, explode or sink: postmortem fate of lung-breathing marine vertebrates. 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 92(1), 67-81.

[5]Tonnessen, J., and Johnsen, A. (1982). The History of Modern Whaling C. London: Hurst and Company.

作者:EVEE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来源:科学大院

热门评论

0/200 (至少8个字)
本文知识看懂了吗?快来一起讨论吧~
刚刚
©2024 小科普 京ICP备20013549号 举报邮箱: admin@xiaokep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