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伤口不注意为何可致命?
小李是某医院实习生,有一天正在宿舍楼休息,听到有同学叫他名字,遂去开门,恰巧赶上同学从外面推门,不幸小李同学的左手小手指被门上的钉子扎破。当时小李也没在意,贴了个创口贴就跟同学出门了。过了几天,小李同学的左上肢不自主的抽搐。幸运的是,正好科室的张主任在场,经过问诊,并结合小李没有注射过破伤风疫苗史等情况分析,考虑小李患的是局限型破伤风。于是,张主任给局麻下的小李做了彻底的清创并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抽搐逐渐消失。
小李是幸运的,及时接受了诊断与治疗,免去一场灾难。但如果被铁钉扎破时就进行正确的破伤风的预防,后面就可免去一场不必要的风险;如果被铁钉扎破前就注射过破伤风疫苗,就会免去破伤风的顾虑,所以了解并懂得正确预防破伤风,最受益的就是我们及身边的人。
一.什么是破伤风?
破伤风,并不是“破了的伤口受风了”,而是一种叫“破伤风梭菌”的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肠道、粪便和铁锈中,其本身不会引起人患病,但是它分泌出的一种神经毒素,可以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和脊髓,让全身肌肉痉挛抽搐,进而影响生命。
破伤风分为全身型破伤风、局部型破伤风、头部型破伤风,其中全身型破伤风最为常见,占比达80%。破伤风的致死率很高,所以需要积极的预防及治疗。
二.如何预防破伤风?
预防破伤风主要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方式。
所谓主动免疫,就是指注射破伤风疫苗(破伤风类毒素),以诱发我们人体源源不断地产生对抗破伤风梭菌所分泌的神经毒素的抗体,进而预防破伤风。
所谓被动免疫,就是我们受伤后常说的打“破伤风针”,即在受伤以后,通过注射外源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来使我们身体临时获得能对抗破伤风梭菌所分泌的神经毒素的抗体,进而临时预防破伤风。
三.预防破伤风的常见误区?
对于疫苗及破伤风针很多人都分不清。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列举几个预防破伤风误区。
防治误区1:身体受外伤,一定要打“破伤风针”
很多人认为,只要身体受外伤就要打“破伤风针”,这是典型的认识误区。其实,注射过三针或三针以上破伤风疫苗的朋友,体内不但有足够抵抗破伤风毒素的抗体,而且具有终身的记忆免疫,对破伤风具有足够的预防作用,这种作用至少维持5年~10年,甚至是10年以上。因此:
*五年以内发生任何外伤,只需要认真处理伤口,不需要使用破伤风疫苗或“破伤风针”;
*注射破伤风疫苗后5年~10年的人群:
1、清洁伤口:只需要规范处理伤口,不需要额外预防破伤风;
2、不洁或污染伤口:处理伤口的同时补一针破伤风疫苗,快速提升体内抗体水平,使身体得到更加可靠的保护;
*10年以上的,部分人体内抗体水平较低,但因有记忆免疫,受伤后只需要加强一针破伤风疫苗即可快速提升体内的抗体水平,从而保护身体避免罹患破伤风;
*没有注射过破伤风疫苗,或既往免疫史不清楚的:
1、清洁伤口罹患破伤风风险较低,处理伤口后,只需注射三针破伤风疫苗(就诊当天注射第一针、一个月后注射第二针、半年以后注射第三针)即可;
2、不洁伤口或污染伤口患破伤风风险比较高,此时才需要打“破伤风针”,给身体一个临时的保护,同时需要完成三针破伤风疫苗的注射。
防治误区2:需要预防破伤风时没有预防
很多人认为只有受外伤才会有引发破伤风的风险,而像肛周脓肿、结肠穿孔、中耳炎、鼻窦炎等非外伤性的损伤不会引发破伤风,这是不对的。人体肠道内有大量破伤风杆菌,如果肠道破损,就可能会污染腹腔及手术切口,会造成破伤风杆菌感染。所以说,如果这种情况下,医生进行破伤风预防时,一定要配合医生喔。
防治误区3:外伤超过24小时,“破伤风针”就无效了
破伤风疾病潜伏期可长可短,短则1天,长的可达数月,最常见的潜伏期是3天~3周,因此预防破伤风最可靠的办法是提前注射破伤风疫苗,如果您以前未接种破伤风疫苗,体内无保护性抗体,遇到不洁或污染伤口时需及时给予外源的破伤风抗体(破伤风针)来给身体临时保护,因事先不可能知道患者破伤风潜伏期是多长时间,所以外伤后使用“破伤风针”进行临时保护是越早越好,外伤后超过24小时了,也是有效的,即使晚到已经罹患破伤风疾病,使用“破伤风针”也有治疗作用,所以临床预防破伤风没有24小时这个概念。
防治误区4:打了破伤风针后就不会患破伤风
使用“破伤风针”后,体内获得的临时性保护抗体一般持续1~4周左右,此后抗体水平便开始下降,身体也不再受到保护。因此,应用一次“破伤风针”,并不能带来持久免疫力。而且“破伤风针”属于外源性抗体,有过敏及其他副作用发生的风险,也不能预防那些受伤后不就医的伤者。所以,要想获得长期持久可靠的保护,就要靠破伤风疫苗啦。
预防破伤风很重要,科学预防破伤风最好的办法是受伤前就打破伤风疫苗,这样即使是受伤后没来得及就医,也可以得到持久保护。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了破伤风,请及时到医院就医,以防病情恶化威胁您的自身健康。
指导专家:
王传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刘斯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陈庆军/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专家组
本文内容为健康科普,不能作为临床诊断及医疗依据,任何医疗行为请遵从医嘱。